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旅游景点 > 高陵县奉政塬

高陵县奉政塬

关键词:奉政塬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高陵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ldldzzd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841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高陵县奉政原,亦称奉正原、降驾原、白蟒塬。明《高陵县志》卷一《地理志》载:“奉正原,在县南十里,自泾阳来过县达临潼,延几百里,高者四五丈,泾渭之不能北徙者,此也。故自周汉隋唐王侯将相多葬于此。又名降驾原者,旧传汉文帝诞于此原崇皇地或诞于毗沙镇,又传唐明皇两幸此寺,皆无考。”清光绪年间《高陵县续志》卷一《地理志》载:“奉政原,《一统志》在县南十一里,《长安志》东西长三十里,南北阔三里。一名降驾原。”本文中附有明清时期高陵县奉政原的相关地图。

奉政原主要分布在高陵县南张卜乡、榆楚乡、崇皇乡和姬家乡一带,属残塬地貌,位于泾渭二级阶地。阶面微向河谷倾斜,高出河面20—30米,高出一级阶地(即县内平原地带)3—12米,上部为更新世晚期风积黄土层,下部为晚更新世早期冲积砂、粘砂质粘土、卵石层。
从地图上以及实地考察来看,奉政原呈西北东南走向,塬区基本贯穿县境东西,长三十里左右,南北宽度各段不一,不过大致在一到三里左右。西南临泾水,至泾渭合流以后,又南临渭水。从塬区蔡家村向东至嘴头村一带,奉政原渐与渭河之间有了一级阶地和河漫滩地相隔。奉政原北缘则坡度较缓。

因为奉政原与泾、渭水的位置特殊,所以自古以来,奉政原被当地人看作是一道天然的堤坝。明《高陵县志》卷一称渭水纳湋、汭、澧、澇、浐、灞诸水后,“至高陵而益大,每遇泛涨瀰漫十余里,然皆南徙,不崩北岸。虽且崩,数年不过一二丈,故县曰高陵。”清光绪年间《高陵县续志》卷一称渭水“《泾野志》(即明《高陵县志》):在县南十里,每遇泛涨瀰漫十余里,然皆南徙,不崩北岸,盖奉政原为之障也。然自乾嘉而后,河日北徙,沿岸田庐坍陷不少,咸同数十年间北岸田入河者无虑数十百亩,近犹漱荡不已,计惟予以地疏决南岸沙淤导入故道,北岸之民庶有豸乎?”

奉政原既是千百年来防洪的一道坚固的天然堤坝,为什么近世以来会不断崩塌呢?原来,由于晚更新世风积黄土具有结构疏松、空隙度大、垂直节理发育、天然含水量低、易崩解、粘聚力小、抗剪、抗压强度低等特点,当遇水浸湿时,体积迅速减小而发生形变(湿陷性)。另外,泾、渭河道中下游近几千年来不断向北侵蚀迁移,原因首先是与构造运动有关,全新世以来秦岭山地新构造运动上升强烈,[3] 渭河北侧又受咸阳—临潼断层下沉的影响致使这一河段由北向南移动。其次是渭河两岸之流分布不均,南岸发源于秦岭的之流众多且河道比降大,到入渭口水流较为平缓,在入渭的河口地区,诸直流携带的泥沙容易发生堆积,形成类似三角洲式的沙滩,这对渭河的北移起到了顶托作用。[4] 据高陵县科委1985年调查,渭河河道的北移速度为2米/年,因而不断在奉政原、鹿苑原南侧形成陡崖。塬北的一些冲沟也形成陡崖或陡斜坡,这些部位在流水的不断侵蚀下或遇水后,常会出现滑坡、崩塌、泻流等现象,造成水土流失及对建筑物、农田的破坏等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旅游景点信息

电话:13991976779 传真: 邮箱:80677452#qq.com
地址:高陵区西韩大道草市市场1号 邮编:7102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西安英杰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