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题: [原创]关中劝善

  • guest9316999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870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2/10/6 16:29:48
  • 来自:陕西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高陵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关中劝善(一)

白金刚



   关中劝善是一种讲唱结合,韵散相间的艺术形式。在陕西关中地区盛行一时,他唐时已有,明清达到鼎盛时期,解放后逐渐衰落。

      旧时陕西关中地区,有些笃信神灵的信徒,俗称“居士”,他们除平日吃斋念佛,自我修行外,每逢庙会便搭起高台,登台唱诵各种劝人从善的历史典故或经文谶语,以高台教化,警醒世人。这种活动称为“劝善”,其所唱的曲调谓之“劝善调”,唱者则被称谓“善人”。各地虽有不同,但作为一种说唱表达方式,为其劝善——-宣传道德服务。



          关中劝善不同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,它演出庄重,肃穆,善人在讲唱前,先讲一些故事性强的节目,以吸引观众,后再讲一些训女教子,劝孝劝男这类内容,由于宣讲的内容通俗易懂,曲调反复动听,乡音方言,说唱兼备,遇到善宣传者,常常是台下人头攒动,听着如云。

     关中劝善带有明显的祭祀性和浓郁的宗教色彩。在农村也有用劝善经曲来超度亡灵,娱神娱人的。善人没有职业班社,多事乡村的一些崇尚宗教但又不出家的居士和一些中老年妇女。他们忙时务农,遇节气庙会等搭台宣讲。关中劝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,通常宣讲这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手捧善书,边唱边讲。有时也借助一定道具,如图画,木棍。这种说唱形式是中国文学中的吟诵学与地方戏曲韵律结合的产物。关中地方劝善腔调中含有弦板、关中道情韵味。劝善不是商业化了的艺术,它无固定的板式调式,由劝善者自己发挥,故各地有所不同。有的在说唱时有鼓点击节伴奏,或用碰铃击节以增其韵味,有的是快板或顺口溜形式的说唱。劝善调是艺人(俗称善人)宣讲劝善书目的基本曲调,它似说似唱,宣叙性强,节奏自由,旋律柔和、平稳。典型的劝善调唱腔为呼应式上下句,每句又由两个小分句构成。 唱词词格多为七言、十言,代表曲目有;《劝世经文》、《刘全进瓜》、《十劝世人》、《韩湘子度林英》、《丁兰刻母》、《节烈孝妇五更》、《离灵山经》等。它的旋律音域较窄,一般在九度以内,最多不超过十一度旋律特点高起低落,呈音阶式下行或围绕着全音呈回绕式进行。其调式为带有特性音,劝善调,顾名思义就是劝人行善所唱之歌调。代表艺人有清代董常义(合阳县)、现代李存才(长安县)。

       董常义(1847~1910),字宜斋,陕西省合阳县知堡乡南知堡村人。清光绪三年(1877)大饥荒,多次徒步西安、北京贩卖字帖糊口。目睹百姓苦难和世俗败坏,乃筹建“长灯”、“舍茶”、“同善”三个善会,从事各种善举,如掩埋劫后白骨,炎天施舍茶水,收集、焚化字纸,修路补桥等。自编《荒年歌》等劝善歌词30首,分上下两册刊印。每遇远近赛会,必徒步前往,当众宣讲演唱。慈禧太后避乱西安时,赐董为“宣讲生”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,在四方善士支持下,于知堡村北修建天地庙(也叫百神庙,俗称善人庙),每年正月初九集会,烧香敬神,讲经劝善。董死后,住庙善士在庙内设育婴堂,经营20余年,收养弃婴甚多,为本县影响较大的慈善事业。余近年得到董常义劝善书籍多种,其中有他于清光绪三十三年亲笔创作还没有来得及定稿刊印的《捷言杂字俗言》尤为珍贵。他的作品还有清光绪二十八年刊行于世的《字不离谱》,清光绪二十五年刊行《俗言教子训女歌》(上下卷) ,书中内容非常丰富,有《训女歌》《荒年歌》《戒烟歌》《格言诗》《奢华歌》《教子歌》《戒酒歌》《戒财歌》《快回头》《商人歌》《惜钱歌》里面附有清光绪三十年《俗言戒赌歌》 …… 《俗言教子训女歌》(上下卷)汇集了董常义创作的精华,实为难得。在我的收藏中还藏有清末民初某“善人”手抄本2本,上书小楷相当规整认真,甚是漂亮,里面内容也很丰富其中有《燕山五桂》《转身头报》《感化同心》《法堂换子》……有很高的文学,书法,民间文化价值。



          关中劝善根植于民间,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。随着时代发展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兴起,自解放以后,五十年代的“破四旧立四新”运动;六七十年代的“文化大革命”;八十年代以来的“改革开放”,关中劝善逐渐走向消亡,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“新农村”,“大拆迁大迁移”,人们一味的抓经济抓功利。关中劝善的音乐特点,文学内容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生活文化需求。能唱的民间艺人随着年龄增长逐一去世,关中劝善已到后继无人的地步,

        保护关中劝善这项千百年来的文化遗产已经刻不容缓!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定稿于2012年3月7日

关中劝善(二)

————-记清代关中劝善大家董常义和他的劝善词作品

白金刚



在清代合阳著名劝善艺人董常义创作的劝善歌中,我们可以看到他创作的劝善歌通俗易懂,歌词规整,平仄有序,易于记忆传唱,最主要的是他创编的劝善歌完全是从现实出发,记录当时社会现状的。如:  光绪王三年上天降荒年,

          数百年并未经这等荒年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丁丑年陕西省民生涂炭,

          还有那韩蒲澄拜年旱干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  打新麦每一石五两五钱,

          许多家缺吃的慌慌乱乱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  一石麦十二两粮价又变,

          钱个头交九月一千二三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 每一斤麦面馍一百二三,

         麦子糠每一斗二三百钱。

 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 万岁爷在北京怎知长短,

         设赈灾少几个巡查官员。

         有穷人想大粮将眼盼烂,

         这晓是天将灾穷人受冤。

         万岁爷发赈粮钱粮挂缓,

         饿死人尽发了污吏贪官。      《荒年歌》

   以上内容,说的是陕西光绪年间的大旱灾,面积之广和粮价之攀升,在当时清政府也大量赈灾,应是好事董常义写到这里提到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,作为劝善活动,应是劝善,念佛,诵经之内容,但经董常义的创编,把社会现状与腐朽写进劝善词并广而宣讲,揭露了清末官场的腐败,贪官污吏,官官相护的社会现象。这样曾受到地方政府三番五次的阻挠,如: 

         ……,

        跟将此歌首尾讲念,

        扣粮人大绅士禀于县官。

        九月里十九日盘问一遍,

        蔡知县坐二堂不容回言。

        莫问倒赏责了三十手板,

        ……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《宜斋思苦歌》

  在《荒年歌》中提到了光绪大旱人吃人的现象,实为凄惨。

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四乡里人吃人不分亲眷,

       杀自己亲生子煮的吃餐。

      兄吃弟弟吃兄手足不念,

      父吃子子吃父逆理灭天。

      上卖人肉韩合地面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妻吃夫夫吃妻并不虚言。

      ……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《荒年歌》

     以上几段可以看出董常义是一位现实主义和批判主义的劝善人士。就是在我们当今社会中这样的作家也屈指可数,而在封建统治森严的社会实属不易。

     现在看来,董常义的劝善作品也有着很高的文史价值,他走街过会,边看边写,边写边念。来源于民间,来源于自己亲身经历,亲眼目睹,把创作和生活融为一体。在他创作的《陕西兵劫歌》中,详细记载了同治元年回族起义历史事件。  

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 陕西省同治年回贼逆反,

         又杀人又放火神鬼皆寒。

         初起首在渭南地界反叛,

         不久的同州府动起刀炫。

         行传帖各乡镇招勇团练,

         渭河南渭河北死尸如山。

         又反在合阳县露井打战,

         方太爷领乡勇七十二团。

 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贼奔西走蒲富伤人数万,

       见房屋和神庙烧的可怜。

       胜大人领官兵闻贼丧胆,

       人说他是奸心遗臭万年。

       多大人奉圣旨领兵征战,

       尽忠心离北京剿灭贼蛮。

       ……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《陕西兵劫歌》

在董常义的大部分作品中,多以劝善劝孝之作,如《养育勤孝歌》《训女歌》《教子歌》《爱女嫌媳歌》《贤良歌》《忤逆歌》等,这些多以教化世人行孝劝善的。其中光绪十七年刻于北京的《忤逆歌》后很有哲理的两句如下:

  人莫不爱子何不以爱子之心事其父,

  人莫不爱妻何不以爱妻之心事其母。   《忤逆歌》

此两句让人回味无穷!

董常义把他的一生放到了宣讲劝善活动当中,且历尽艰辛万苦,刑狱之灾,他一如既往。为了《荒年歌》的传诵他不惜卖掉自家的房产并几次见官受刑。他创作的《宜斋思苦歌》详细的把他宣讲劝善艰辛之路展现出来。

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陕西省同州府合阳苦县,

      去十里知堡村陋巷家寒。

      余生世最喜的编歌刻板,

     跟走州县宣讲警顽。

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丁丑年陕西省簉下荒年,

     遇朋友送与我善恶图卷。

     请画师绘洋布后附格言,

     至四年正二月粮食缺欠。

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莫奈何一家人逃奔西安,

     受尽了苦中苦一家团圆。

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出罗网想留世没钱刻板,

     无盘费卖了我门房三间。

     四乡里遇缘人随心方便,

     六年刻荒年歌存版西安。

     此刻版蔡知县又将我唤,

     复押我十四天冤上加冤。

     费尽了千辛苦此歌流传,

     余常在西安省院门劝善。

     蒙老师准给照宣讲生员。

     ……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《宜斋思苦歌》

他与宣讲劝善相伴一生,酸甜苦辣尽在其中,他是一位执着的人,豁达的人,乐观的人,在《补续思苦歌》中笑谈曰:

   可怜我比方说遍, 可怜我口燥舌干。

   可怜我逢人苦劝, 可怜我忍饥受寒。

   可怜我受辱不怨, 可怜我三更不眠。

   可怜我脸皮下贱, 可怜我挑毡翻山。

   可怜我走州游县, 印善书不图人钱。

   ……

   喜的是风调雨顺, 盼的是国泰民安。

   有人说苦口劝善, 又有说疯子叫唤。

   也有说好像醉汉, 还有说杨墨异端。

   又有说卖嘴糊谈, 也有说教育化贤。

   又富贵又有贫贱, 无平地怎显高山。  《补续思苦歌》

董常义生活在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阶级中,了解人民疾苦,他宣讲的内容代表了清末劳苦大众的心声,所以在光绪到民国,他的劝善内容广为流传,并且大量刊印,版本繁多,说明在当时他的作品有着很强的生命力,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,中国受封建统治两千多年,他的思想中还是崇尚皇权的,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“万岁爷”“光绪王”。他提出的“四恩”就是集中表现:

 报天地负载之恩,     报皇王水土之恩。

 报父母养育之恩,     报师傅教训之恩。

体现了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莫非王臣。”的思想,“庚子之乱”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避难西安,在南院门听董常义宣讲劝善,特封赐“宣讲生”以示褒奖。

董常义的宣讲劝善作品,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,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,有着很高的文学,文史,宗教,民俗价值。我们应在当今社会古为今用,以史为鉴,保护和发掘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,为“和谐”社会服务。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位民间艺术大家————-董常义。

 

关中劝善(三)

——————陕西省高陵县“劝善”文化调查

白金刚



     据清代白遇道,程维雍编《高陵县续志》中古迹分布图记载,在高陵的寺庙祠观遗存有:昭慧院,崇皇寺,隆昌寺,观音阁,清真观,西平王祠,冯公祠,唐魏公庙,东岳庙,习静寺,三官庙,关帝庙,紫清宫,三皇庙,后土庙,晋文公祠,竹林寺,莊严寺,唐刘公祠,城隍庙。没有记录在册的就更多了,如:高陵县张卜乡原邓村东南的“庆云寺”,姬家乡高刘村的“关帝庙”,院长村的“娘娘庙”等。这些没有在册的寺庙文物遗存非常丰富,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。

     从以上可以看出,高陵历代先民对宗教的崇仰是十分虔诚的,在高陵这片沃土上,寺庙遗存之多即可看出,清末以后,规模较大的只剩下城隍庙,其他较大的寺庙均已废弃,有的无迹可寻,还有一部分由当地的有识之士办起学堂,现在很多学校还在其遗址之上,盘踞风水宝地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材。

在高陵乡间,清民时期各村各堡也有较小规模的庙堂,这些大部分史料未载,有的香火兴盛一时,这些小的庙堂在解放后五十年代到文革的几场运动中破坏殆尽,无迹可寻,昔日庙会之热闹,香火之旺盛一去不返。在这些庙堂中有很多住庙的“善人”(现在称居士),他们为庙堂周围的四乡八里做了很多“善事”,如:劝化世人行善,帮助穷人度日,为百姓治病……余利用周末回乡之便驾车自寻我高陵庙堂,善人之踪迹,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:

   王  仁,高陵县榆楚乡马渡村人,清代善人,每逢过会搭帐劝善,手拄长棍立于高凳之上又说又唱听众云云。王喜学,和王仁同村,常在船张村药王洞每年农历六月十五“娘娘破会”上搭帐劝善,1955年圆寂,享年68岁,王喜学为人友善,遇穷施助,以前家中生活宽裕,有良田数顷,大车高马,任何人到他家吃住随便,临走时再带上生活必需品,到后来一贫如洗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王喜学儿媳口述   81岁)

 王清娥,高陵县榆楚乡邹家庄人,大善人王喜学之女,七岁被父送至户县某善堂修行,1953年至1955年间回高陵,住张卜乡杨铁庄村南善堂,并自行化缘盖起九间庙堂,人称“王姑娘”,因身体原因1958年回邹家庄,48岁因生活所迫领养一女,1970年女儿十三岁时,因曾为“善人”从正月初四到正月三十被关进学校受牢狱之灾,后享晚年,于1992年圆寂,享年78岁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王清娥之女贺先梅含泪口述)

王丙贤,高陵县崇皇乡彭烈村人,终身无嫁,以“姑娘身”修行至终,受其宗亲王仁影响遁入佛门苦身修行,于彭烈村自盖瓦房六间,三建庙堂三间客房,文革时期庙堂被毁,经书等被盗,一生劝善念佛,弟子众多,现蒋王村居士好几十人均为她教化。后收养一亲戚,以享晚年,2002年圆寂,享年88岁,停尸两天打坐靠在被子上。入殓时村人将她置于棺中身体松软无一丝僵硬,在当时传为神话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村人口述,弟子雷巧云口述)

景修积,景积善兄弟二人,陕西蓝田人,民国主持高陵药惠乡银王村“同德堂”,每逢搭台劝善,终身不娶,虔诚修行,与清末钓鱼寨村善人雷起合同修同德堂,后与雷起合之子雷生华同住此堂,此堂香火相当旺盛,后于民国二十八年扩建重修,此善堂庙会在当时盛行很久,同德堂于60年代停止宗教活动,后收养一子为其养老,景修积80年前后圆寂,景积善2008年圆寂,他享年97岁。现存“同德堂”砖雕堂额一副三块与其后人家中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雷永堂 口述  81岁  景积善儿媳何绵口述)

 赵德兴,高陵县张卜乡东关村邓家堡人,终身无娶修行,于清末用自家平地换取别人坡地建土窑三间名曰“德兴堂”,现址在邓家沟村北崖下。他为乡里儿童免费接种牛痘发表药,行医劝善,搭台说唱。时农历6月十五日庙会曾热闹几十年,影响甚广。他1944年圆寂,享年七十有余。去世后停尸九天,送葬之日人山人海,男女老少披麻戴孝,塬邓小学学生敲鼓打旗为其送葬,送葬队伍长有二里,后其表兄弟魏都诚(临潼雨金人)和原张村一老太(小名碎女)住堂。五十年代初破四旧,堂废。魏于1957年圆寂并葬于邓家沟东坡坟园。赵德兴之兄赵万年终身修行于富平美原以北十里山下某寺庙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赵德兴侄孙赵景华口述   84岁)

 历经百年,高陵县辖的所有庙堂无一存在,“关中劝善”这种说唱劝善形式在高陵已经消亡,但佛教之缘却源远流长。我县崇皇乡蒋王村现有居士几十人,年龄最小47岁,其他村社也有个别现象,我县更有几人修行颇深。他们是佛教文化的忠实守护者,他们是社会这个达学校里的教员,他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为本地区精神文明服务。
  
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,不再提供回复功能,请勿尝试回复!!